選購燈具時,您是否常被包裝上的「流明、色溫、演色性」等名詞搞得一頭霧水?這些看似複雜的規格,其實是決定燈光品質與空間氛圍的關鍵。搞懂它們,您就能像專家一樣,為自己的空間挑選最適合的燈光。本篇指南將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,為您解析8個最重要的照明專有名詞。
單位是流明(lm),代表光源在單位時間內發出的可見光總量。簡單來說,光通量就是燈具的「總亮度」。流明值越高,燈具就越亮,這是評估亮度最直接的指標,比瓦數(W)更具參考價值。
單位是克耳文(K),用來表示光的顏色外觀。K值越低,光色越偏黃(暖光),能營造溫馨、放鬆的氛圍;K值越高,光色越偏藍(冷光),能讓人感覺清醒、專注。
單位是勒克斯(lux),代表「被照射平面」上每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光通量。如果說光通量是水龍頭流出的總水量,那照度就是杯子裡承接到的水量。它衡量的是特定區域的明亮程度,例如書桌桌面。
衡量光源還原物體真實色彩能力的指標,最高為100(太陽光)。CRI值越高,物體顏色越接近在陽光下的樣子。對於餐廳、服飾店、化妝台等對色彩要求高的場所,選擇高CRI燈具至關重要。
指燈具發出光線的照射角度。光束角越小,光線越集中,形成的光斑小而亮,適合做為重點照明(如投射燈);光束角越大,光線越分散,形成的光斑大而柔和,適合做為基礎照明。
燈具為了避免使用者直視刺眼光源的防眩光設計。遮光角越大,代表光源被藏得越深,越不容易產生直接眩光。一般來說,遮光角大於30°就能提供舒適的視覺,是優良燈具的指標之一。
單位是燭光(cd),用來描述光源在「特定方向」上發光的強度。如果光通量是燈泡的總亮度,光強度就像是手電筒中心點那個最亮區域的強度。它常用於衡量聚光型燈具(如射燈)的性能。
視野內的亮度過高或對比過於強烈,所造成的刺眼不適感。分為直接看到光源的「直接眩光」和由物體表面反射造成的「反射眩光」。良好的照明設計,首要任務就是避免眩光的產生。